該設備徹底改變了傳統依賴人工手工作業的模式,通過高度協同的自動化單元,實現了從散亂零件到成品的全程自動化生產,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產品一致性和質量控制水平,是醫療耗材智能制造升級的關鍵設備。

一、 設計目的與核心價值
1.1、提升生產效率與產能:
目的:解決人工組裝速度慢、效率低下的瓶頸問題。
價值:設備可24小時不間斷運行,組裝節拍遠高于人工,單機產能大幅提升,有效滿足大規模市場需求。
1.2、保證產品質量與一致性:
目的:消除人工操作帶來的質量波動、誤操作和產品污染風險。
價值:通過精密的伺服控制、力控反饋和視覺定位,確保每一個產品的裝配精度(如輪夾壓入深度、滑動阻尼力)都高度一致,符合嚴格的醫療法規要求。
1.3、降低生產成本與依賴:
目的:減少對熟練勞動力的依賴,降低長期人工成本與管理成本。
價值:一次性設備投入可替代多名操作工,長期投資回報率高,同時緩解“招工難”問題。
1.4、實現生產數據化與可追溯:
目的:滿足醫療行業對產品質量追溯的強制性要求。
價值:設備集成MES(制造執行系統)接口,可實時記錄生產數量、良率、關鍵工藝參數(如壓裝力)等信息,為每一批產品建立完整的電子檔案,實現精準溯源。
1.5、改善工作環境與安全:
目的:將工人從重復、枯燥的裝配勞動中解放出來,避免潛在的身體勞損。
價值:提升生產車間的自動化程度和形象,讓員工轉向技術性崗位,如設備監控和維護。

二、 自動化組裝流程詳解
該設備的組裝流程通常采用多工位回轉式或直線式模塊化設計,以下是一個典型的全自動化組裝流程:
流程主線: 基座上料 → 輪夾裝配 → 視覺檢測與校正 → 滑塊/彈簧裝配 → 上蓋壓合 → 功能測試 → 激光打標 → 良品/不良品分揀
2.1、自動上料:
設備的起點是多個定制化的振動盤和料倉。止液調節器的各個組件(塑料底座、金屬輪夾、上蓋、彈簧、滑塊等)被分別倒入對應的振動盤中。
振動盤通過有序振動,將雜亂零件自動排列成統一的姿態,并通過直振軌道逐一輸送至組裝工位。料缺、料堵傳感器確保供料連續穩定。
2.2、基座定位與輪夾裝配:
機械手或專用夾具從軌道上抓取塑料底座,并將其精準放置在芯軸或定制治具上。
另一個裝配頭從輪夾振動盤取料,通過伺服壓機將輪夾精確壓入底座的指定卡槽內。此工位通常配備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控壓裝力,確保在合格范圍內,力值異常則觸發報警并剔除。
2.3、視覺檢測與定位:
關鍵工位:工業相機對已裝配輪夾的底座進行拍照,通過圖像算法精確計算輪夾的實際位置和角度。
該系統將檢測結果與標準值比對,如有微小偏差,系統會指令后續工位進行補償校正,確保后續裝配的準確性。
2.4、滑塊與彈簧裝配:
機械手將滑塊和微型彈簧依次放入底座內。此工位對精度要求極高,需要精密的抓取和放置機構,視覺系統常輔助進行引導定位。

2.5、上蓋壓合:
機械手取來上蓋,與下底座進行合蓋。
伺服壓機施加恒定的壓力,將上下蓋超聲焊接或機械卡扣壓合到位。壓力和時間被嚴格控制,以保證產品密閉性和外觀無損傷。
2.6、在線功能測試:
2.6.1、核心質檢工位:模擬人工操作,通過伺服電機驅動一個測試桿,滑動設備上的調節輪。
2.6.2、摩擦力測試:傳感器實時檢測滑動過程中的阻尼力,確保其手感平滑且在標準力值范圍內。
2.6.3、止液效果驗證:通過通入一定氣壓檢測氣密性,或通過間接方式驗證其完全關閉流路的能力。
2.7、激光打標與分揀:
良品流轉至打標工位,激光器在產品上刻印批次號、生產日期或追溯碼。
最后,通過分流裝置,良品被吹入收集箱,不良品則被自動剔除至廢料盒。

止液調節器自動化組裝設備代表了醫療耗材生產領域的先進制造水平。它通過高度集成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不僅實現了效率的飛躍和成本的優化,更重要的是為產品的高質量、高安全性和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是醫療器械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邁向工業4.0的必然選擇。